查看: 147|回复: 0

[本地杂谈] 走进酉阳,酉阳人必知的常识

[复制链接]

257

主题

0

听众

14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5-18 22:00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3-4-12 17:28:28 |显示全部楼层

    25.jpg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东邻湖南省龙山县,南与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印江县接壤,西与贵州沿河县隔江(乌江)相望,西北与彭水县,正北与黔江县、湖北省咸丰、来凤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8′25″—109°19′18″。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酉阳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大的区县,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下辖桃花源、龙潭、麻旺、酉酬、大溪、兴隆、黑水、丁市、龚滩、李溪、泔溪、后溪、苍岭、小河等 14 个建制镇和涂市、板溪、铜鼓、可大、五福、偏柏、木叶、毛坝、花田、后坪、天馆、宜居、万木、两罾、板桥、官清、南腰界、车田、腴地、清泉、庙溪、浪坪、双泉、楠木等 24个乡,278 个行政村(含8个社区)。县城坐落于两山之间,酉城河穿城而过,像一颗镶嵌在武陵山区的璀璨明珠,宛如一条巨龙游走在神秘的桃花源AAAA级风景区和满目苍翠的金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之间。
      酉阳自治县户籍总人口达80.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24万人,非农业人口8.56万人。全县由18个民族组成,其中土家族47.66万人,占总人口的60%,苗族19.06万人,占总人口的24%,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习俗。还散居着蒙古族、回族、壮族、彝族、藏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黎族、仡佬族、羌族、水族等15个少数民族。
      酉阳自治县属武陵山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全县以毛坝盖山脉为分水岭,形成两大水系;东部的酉水河、龙潭河为沅江水系;西部的小河、阿蓬江等为乌江水系。北部老灰阡梁子为全县的最高点,海拔1895米;西部董家寨为最低点,海拔263米。全县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分为中山区,海拔800—1895米;低山区,海拔600—800米;槽谷和平坝区,海拔263—600米。
      酉阳自治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差大,地形性气候独特,全年雨量充沛,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由海拔280米的沿河地区17℃递减到中山区(后坪乡)的11.8℃。月平均气温1月最冷为3.8℃,7月最高为24.5℃。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
      酉阳自治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达20余种,镁矿、铅锌矿、硫铁矿、大理石、汞矿蕴藏量极为丰富,其中汞矿被誉为全国“五朵金花”之一,莹石、重晶石蕴藏量达160万吨以上,硫铁矿储量880万吨,大理石总储量4亿立方米。水泥、石灰岩矿达国家一级标准的5138万吨。
      酉阳自治县森林资源丰富,宜林面积广,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446.1万亩,是重庆市林业用地面积最大的区县。有林地面积185.3万亩,森林覆盖率31%,活立木蓄积量961万立方米,是全市森林资源大县。其它地类分别为:灌木林地178.3万亩,疏林地4.8万亩,无立木林地16.5万亩,苗圃地0.01万亩,荒山荒地61.2万亩。主要木本植物有裸子植物8科17属19种,被子植物63科132属194种,竹亚科12种。
      酉阳中药材资源丰富。境内有中药材资源1200余种,名贵中药材18种,其中青蒿世界第一、玄参全国第一、白术全国第二,是全国著名的杜仲、厚朴、黄柏“三木”药材生产基地。
      酉阳自治县水资源丰富,是全国水利资源百强县之一。多年平均降水总量67.0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4.8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补给总量4.6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3.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34.48万千瓦。
      酉阳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乌江百里画廊市级风景名胜区、桃花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金银山国家森林公园、“小桂林”酉水河、深山玉带阿蓬江、河湾生态古寨、世界上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大板营原始森林、佛道文化浓郁的龙头山、养在深闺的笋岩原生态景区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景,又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和多姿多彩的土家、苗族风情,独特的民族节庆习俗,是“中国著名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民歌之乡”、“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中国原生态旅游胜地”。
      酉阳自治县区位条件优越,渝怀铁路纵贯酉阳直达东南沿海,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渝湘高速公路2009年底建成通车, 3小时可达重庆、4小时可达长沙,成为两个都市圈的“郊区”。境内路网密集,国道319线纵贯全境,四条出境干道与湖南龙山、湖北来凤、贵州沿河、重庆彭水相通,40分钟可达黔江舟白机场,2小时可达贵州铜仁大兴机场,与外界的连接便捷畅通。乌江航道直通长江黄金水道,随着乌江彭水水电站下闸蓄水,航运能力得到成倍提高。
      酉阳自治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建县制2200多年,曾是800多年州府所在地。酉阳人民素有“辄愿荷戈为前驱”的民族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曾发生以“金头和尚”为首的苗民大起义;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清同治年间曾发生两次震惊中外的“酉阳教案”。“五四”运动前,赵世炎外出求学,寻找革命真理,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赵君陶、刘仁、王剑虹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党和人民的革命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成为令人景仰的革命前辈。1934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南腰界胜利会师,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同时组建川黔边独立师,为策应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11月11日,酉阳人民获得解放,全县人民在中共酉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础设施逐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酉阳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全县上下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林牧富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四大战略”,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四年求跨越,努力把酉阳建设成为工业迅猛发展、农业提速增效、物流便捷通畅、旅游兴旺发达、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全力打造“平安酉阳、法治酉阳、诚信酉阳、生态酉阳、和谐酉阳、魅力酉阳”。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人口80.80万人,少数民族17个,66.72万人,占总人口的84%。其中土家族47.66万人,占总人口的60%,苗族19.06万人,占总人口的24%。除此之外,尚有蒙古族17人,回族50人,壮族8人,彝族14人,藏族13人,布依族6人,满族20人,侗族28人,瑶族2人,白族1人,哈尼族2人,黎族4人,仡佬族1人,羌族1人,水族3人,共计170人。
      土家族、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习俗。随着与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各族人民之间互相通婚结好,经常往来,关系密切。在潜移默化中,各民族风俗习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不断改变着本民族的古风习俗。解放以后,在新思想、新教育、新风尚的影响下,各族人民已经大融合。但在边远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
      【服饰】 土家族青壮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袖长而小,正中钉上5~7颗布纽扣,裤子大都是青或蓝色,加白布裤腰。老人常穿长袍大襟衣,男子头上包青布或白布长帕,长7至9尺,包成人字形。
      土家族妇女的服饰比较讲究,上衣衣宽袖大,向右开襟,衣服沿边镶有色彩鲜明的三条花边,用布纽扣,也有用铃形银扣的。裤长而大,多用青、蓝色布加白布裤腰,裤脚口镶有花边。头包青丝帕或青、白布帕,不包人字形,包成厚厚的一叠。未婚闺女,头上留一条长辫子;已婚妇女在脑后绾成泡粑形发髻,名曰“粑粑头”。妇女的首饰很多,有银质、玉质和金质的簪子、耳环、戒指、手圈以及颈上胸前挂的银链、银牌、银铃、银牙签、银珠子等,走起路来丁当作响,引人注目。
      苗族的服饰与土家族略有不同。男子头帕除有丧服外,不用白色,用青蓝色,一般长1丈,有的长至3丈,包在头上大如斗笠。男子衣服除青蓝色外,还有花格的。妇女头帕用黑帕或花帕,长3丈多,包成高耸的筒形。妇女的衣服多无领,袖口很大,衣服边上和裤脚口上镶有花边,胸前也要绣花。佩戴银首饰的也很多。
      解放后着学生装、中山服,戴解放帽的较多,民族服饰逐渐退减。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基本融入了全国着装潮流,只是在边远山区的少数老年人身上还留有民族服饰的痕迹。但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地位的提高,城镇宾馆、商店以及民族服装吸引顾客的逐步增多。特别是在大型节庆等纪念活动中,全县居民身着鲜艳民族服饰参加活动,以展现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饮食】 土家族、苗族人民居住在土多田少的山区,一向以包谷、红苕、洋芋为主粮,辅之以稻米、高粱、小米、荞、麦等粮食。经常把包谷和大米掺合煮成饭,俗称“两造饭”,作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粮食。
      土家族、苗族人民喜欢吃酸菜、辣椒、豆腐。豆腐做成的菜品很多,如豆腐干、菜豆腐、酿豆腐、霉豆腐等是群众常见的家常食品。
      土家族人民特别喜欢喝“油茶汤”,主要原料是用茶叶、阴米、炒包谷、炒黄豆、豆腐干、花生米、芝麻等,辅之以腊肉、蒜、葱、花椒、辣椒等佐料,先用菜油炸焦,再用水煮沸而成,清香可口,提神解渴,是民族茶饮的上品。
      改革开放后,科技推广,粮食增产,各族人民群众生活逐渐改善,稻米已成为主食,肉食蔬菜日益丰富,饮食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居住】 土家族和苗族在居住方面大体相同,都喜欢聚族而居,一姓一寨,后来也有亲戚加入杂居的。房屋一般为木结构,以富裕程度的不同有3间、5间以至9间的,有的在外边两侧加上1至3间厢房;两头则搭上“偏厦”作猪圈、牛栏。正屋中间的一间叫堂屋,设有神龛,供奉着天地、祖宗及财神、灶神等牌位。有的苗族人家,只在神龛上挂上一块篾箦箦,以示不忘祖先的苦难。相传苗族祖先逃难时,敌人追来躲在一间以篾箦箦为壁的茅棚内,幸免于难。堂屋左右的房间,又隔成内外两间,一侧的外间为厨房,其余3间为卧室。厨房里有灶、火坑,火炕坑中置一铁三脚,架上鼎罐可以煮饭,架上铁锅可以炒菜。火坑上悬有炕架,可以炕柴,炕腊肉。寒冬季节,一家人围着火坑取暖谈心,自有一番乐趣。土家族房屋的厢房多为栏杆式建筑,俗称“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安放碓、磨,或为猪牛圈;楼外有阳台,用木料做成的各种雕花栏杆,甚为美观。
      近20年来,居住条件大为改观,除一些“农家乐”和旅游景点外,无论城镇农村,都是砖混结构的楼房建筑。很少修木瓦房、吊脚楼。
      【婚嫁】 土家族和苗族的婚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都曾受汉族婚俗的影响。由于贫富的差异,婚嫁礼仪又有简略与繁缛的差别。在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苗族青年的婚姻比较自由;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封建礼教的影响,逐渐变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了。
      男婚女嫁,一般都要经过求婚(讨亲)、许婚(放话)、拜年(或拜节)、讨庚、送期(成婚日期)、过礼、娶亲这一系列复杂过程。在每一步骤的细节上土家族和苗族有些不同的地方,其中显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哭嫁。这是土家族婚俗独特之处。土家族要出嫁的姑娘,在婚期的前三夜就要哭嫁。哭嫁词多是民间流传,有时也随口赋兴而出。根据不同的对象,如爹娘、哥嫂、姐妹、伯叔及各类亲戚,哭嫁词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总的说来,基本上都是诉说兄弟姊妹之爱,父母养育之恩,亲戚朋友之情,也偶有吐露耽心婆家虐待等,情深意长,委婉凄恻。亲族中的女性也要来陪哭,有的还向姑娘赠送礼物,表示祝福和安慰。苗族是不哭嫁的,认为不吉利。但有的地方受土家族的影响,也兴哭嫁了。二是成婚。土家族在迎来新娘后,新郞和新娘就在堂屋“拜堂”,然后两人进洞房,喝“交杯酒”,行礼完毕即算成婚,当夜同宿。苗族习俗新婚不拜堂,只喝交杯酒,由主婚人唱“合事歌”,婚礼就算完毕;接着陪新娘来的和来吃喜酒的男女青年,共同唱歌,欢庆三天三夜。三天后,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住一夜,叫做“回门”,次日双双返回夫家,这天晚上,新郎新娘才成婚同宿。后来受土家族的影响,有的地方改成结婚当夜成婚同宿。解放后实施新《婚姻法》,提倡婚姻自主,新事新办,有些婚嫁习俗被视为陈规陋习而加以革除。
      【丧葬】 土家族和苗族的丧葬礼仪,有同有异,因贫富或年龄的差别而繁简不同。老人一死,亲人就放声大哭,悲痛欲绝。烧纸钱,放鞭炮,苗家要献上一碗饭,一个鸡蛋,放在死者脚边,叫做“献灵”。
      老人死后,由死者的子女到水井汲取一罐清水,苗家还摘取桃叶或菖蒲草加入水中,烧热后给死者洗浴。男者剃发须,然后穿上寿衣寿鞋,盖上寿被,放在木板和长凳架成的“灵床”上(苗家叫“柳床”)。灵床放在堂屋中央或火铺边,脸上盖着纸钱,脚下点着清灯。然后请巫师(或道士)来做法事,超度亡灵上天,这叫做“开路”。接着将遗体装入棺材内,待亲人与遗体告别后即行密封,叫做“闭殓”。灵柩停放时间,由道士根据生辰八字而定。在此期间,丧家要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叫做“开奠”。
      安葬日,请巫师或道士做完法事,亲朋族友抬丧出门,子孙及亲戚紧跟在灵柩之后,一亲人在前执火把“引路”,还有一人沿途丢“买路钱”(纸钱)。巫师或道士沿途敲着送葬锣鼓,鸣放鞭炮。灵柩抬到墓井边,经过一番法事后,将棺材放入墓坑内,用土垒成坟堆,土家族坟墓一般是长形,苗族一般是圆形。
      安葬后,孝子3个月内不剃头发,孝帕要连续包满3年,以表哀思。每年春节期间要“上坟”,清明节要扫墓,七月半要献酒饭、烧纸钱。
      解放后,随着形势发展变化,人死后停柩1—3日即行埋葬,丧葬简单。即人死后,张贴讣告,装殓入棺,搭灵棚,设灵堂,亲朋故旧送送花圈,表示哀悼。每逢节庆,亲人上坟化纸,清明挂清扫墓,七月中元寄“钱”,表达对仙逝亲人的怀念。
      【节日】
      ■土家族节日
      过赶年  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要提前一天,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这叫过赶年。为什么要提前一天过年?主要的说法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年关将至,朝廷调土家兵赴苏松协剿倭寇,按路程算时间,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为使出师官兵过了年再走,就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结果土家兵过完年后如期到达,并荣立“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就过起了“赶年”。
      四月八  一种说法是牛的生日,一种说法是土家先民在战争中失败了,退却时遇到一条河边过不去,万分危急的时刻,一条水牛游过来了,他们拉着牛尾巴过河,顺利脱离险境,牛救了土家先民的性命。以后每到这一天,土家人民都要杀猪宰羊,做米粑,对耕牛喂好的饲料,祭祀牛王。
      ■苗族的节日
      过小年  从立春那天起,逢到子日便是小年,苗家过小年是很隆重的。
      四月八  苗族认为这天是纪念苗族起义领袖“亚宜”的日子。
      清明节  在苗族是举行“清明歌会”的日子。这天,一方面作为场期,互相交换货物;一方面苗族歌手齐集场上,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通宵达旦。
      六月六  是苗族祈求生男育女的日子。
      此外,三月三歌舞节,七月七鼓会节,立秋日赶秋节等,都是苗族特有的节日。
      【禁忌】
      土家族苗族禁忌很多,相同的禁忌有:
      禁踩火坑中的“三脚”,也禁随意移动“三脚”。土家族认为三脚是安居乐业的象征,踩和移动都不吉利。苗族认为三脚是三个护火祖先变的,踩了就是对祖先的亵渎。
      节日,特别是正月初一,禁止说不利的话,凡带有死、病、痛、穷、杀等字音的话都不能讲,也忌说鬼怪妖魔等词语。
      禁止晚上在家里吹风打哨和随意敲锣打鼓。
      凡在外死亡与非正常死亡者的灵柩,不能停放在堂屋。
      土家族的其他禁忌:
      姑娘和产妇不得坐在堂屋门槛上。
      不得扛锄头、披蓑衣、挑空水桶进屋。
      祭神不能有猫声,停放灵柩的地方不能让猫去。
      除夕那天不能去水井挑水,以免惊动龙王;吃年饭时禁止菜汤泡饭,否则认为来年会下大雨,冲垮田土。
      不准把山上野外死的麻雀拿到家里;见了死鸟不要告诉亲人;见到蛇交配,不准告诉别人,只能告诉树木,据说这是不祥之兆,先对谁说谁就倒霉。
      七月或祖宗诞辰之日,看到蛇、蛙或其它大虫进屋,不准打死,只能让它退出,认为那是祖先的化身回家探望。
      苗族的其他禁忌:
      苗族认为火坑右边的中柱脚,是祖宗所在地,禁止青年、妇女及儿童坐在这一位置烤火。
      过小年时有很多禁忌,从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天亮,不能说一句话,小年这天不讲血、不准见血、不上坡、不进菜园,直到半夜子时才解忌。
      禁忌大都和迷信观念有关。解放后,随着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各种禁忌陆续被破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网站地图|   

    ©2012-2013 YYTHY.com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酉阳在线,备案编号: 500242015-00051 。
    酉阳在线网上报警
    免责声明:本站酉阳在线部分内容为网友转载内容。如有侵犯隐私版权,请联系纠正、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酉阳在线为网友转载出于学习交流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赞同其观点的真实性。
    GMT+8, 2013-6-14 11:20, Processed in 0.201709 second(s), 38 queries.
    Powered by X2.5 Code ©2003-2012 2001-2012 Corporation
    回顶部